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是19世紀著名的法國畫家,是印象派發展的重要人物之一,其繪畫風格以人物為主,甜美、活潑、色彩斑斕,令人快樂著迷是他的風格,他的畫風承襲彼得.保羅.魯本斯與讓.安東尼.華托的傳統,對於女性形體的描繪特別著名,他育有三子,其中次子尚雷諾瓦(Jean Renoir)較享有名氣,尚雷諾瓦是名電影導演,為法國電影自然主義的代表人物,他從一次世界大戰中平安歸國獲得了法國十字勳章(Croix de Guerre)後,於1924年拍攝第一部電影《悲慘生活》(Une vie sans joie),而後更到好萊塢發展,1946年以《The Southerner》一片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1975年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根據雷諾瓦晚年生活與其子的互動關係做為故事主軸,《印象雷諾瓦》透過擔任畫作模特兒的少女安黛帶觀眾進入雷諾瓦的世界。
《印象雷諾瓦》(Renoir, 2013)是《今生,緣未了》(Afterwards, 2008)導演吉爾布都(Gilles Bourdos)的新作,入選為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也是本屆新北市電影節的閉幕作品,電影集合了和導演有合作經驗的攝影師李屏賓(《挪威的森林》、《花樣年華》)和《色。戒》、《亞果出任務》金馬獎與奧斯卡配樂大師亞歷山大戴斯培(Alexandre Desplat),用聲音、光和影共同建構雷諾瓦充滿愛、幸福,卻也帶有哀愁、掙扎與矛盾的晚年創作生活,並由楚浮的愛將、老牌演員米歇布凱(Michel Bouquet)、《巴黎LOL:我的青春我的媽》克莉斯塔特瑞特(Christa Theret)和2009年凱薩獎最佳新人男演員提名的凡桑侯提耶(Vincent Rottiers)主演。
電影描述少女安黛來到了雷諾瓦的家裡找工作,經過雷諾瓦的鑑定,安黛成為雷諾瓦專屬的模特兒,透過她的胴體、淨白透光的美肌,讓晚年的雷諾瓦彷彿得到了畫作生涯中的謬思,創作力豐沛,這天,一名少年杵著拐杖走了進來,原來是雷諾瓦的次子尚雷諾瓦,在大戰中重傷了腳,於是請了傷假回家休養,少男少女共處一室,更不用說兩人俊俏美麗的外表是有多麼吸引人,自然而然的兩人便產生了情愫,甚至是天雷勾動地火,安黛仿若是尚雷諾瓦命定的那個唯一,密不可分,甚至約定好,他要重拾當導演的夢想,要為了讓她成為大明星而拍電影。只是戰爭未歇,腿傷痊癒的尚按耐不住愛國心,掛念同袍兄弟,決定重返戰場效力,他該如何處理與安黛之間的關係,又該如何解決與父親尷尬的互動氣氛?
既然是一部傳記的電影,電影就該忠實的記錄這個人的一切,為了讓觀眾透過這部電影體會印象派大師雷諾瓦的生活,不但是在電影中陳置了不少雷諾瓦的畫作,讓畫迷可以一邊觀賞電影,一邊欣賞大師手筆外,更是請到了攝影大師李屏賓為電影掌鏡,這是吸引我觀賞這部電影的原因,李屏賓大師擅於運用自然的光影構築畫面創造氣氛,曾有許多大膽的嘗試創造了美不勝收的作品,在《印象雷諾瓦》中,不但全片未用後製調光(光是這一點就很令人欽佩),更嘗試了多色打光的方式創造出猶如印象派畫作斑斕活潑的色彩,不浪費南法田園美景,讓電影本身就是價值不斐的藝術品,值得細細品味。其中,我很喜歡有一段鏡頭從雷諾瓦的視線來觀看作畫的過程,從畫布上的色塊混雜一開,拍到失焦的遠處戲水人物,李屏賓所創造的是影像與畫作的結合,並強調了雷諾瓦觀看世界的態度,世界正有如此繽紛美好,造就了雷諾瓦畫作不凡之美。(當然這一段並不是在強調雷諾瓦的眼睛有多不好。)
說到了雷諾瓦的心境陳述,這是電影劇情部分比較值得觀賞的地方,就劇情來說,其實是有點令人失望了,過於緩慢的步調,缺乏高潮的調味,實讓這部電影有些催眠,不過還好導演緊緊關注在雷諾瓦的心境,讓觀眾可以了解一代藝術大師更多,心領神會。雷諾瓦在1882年感染肺炎,呼吸系統因此永久受損,因此才搬到了蔚藍海岸休養,因為氣候較為溫暖和煦,且在1892年罹患類風濕關節炎,這就是電影中看到他必須坐在輪椅,且讓他痛不欲生的原因,晚年他的右肩膀因關節變形,所以改變了繪畫技巧,卻不輟其持續創作的動力。電影中他說手不能畫了,就用老二畫,暫且不論他是不是真的講過這句話,亦不論究竟是他的手還是他的老二會先無力,從這句話就可以透露出雷諾瓦源源不盡的創作力和對藝術的堅持,老而彌堅的生命韌性,因為「痛苦會過去,美會留下」,也是這樣不朽的精神,他的畫作才會透出如此無價的意義,鼓舞著後輩眾生,無論在哪個領域,無論夢想做著什麼樣的事,都不要因為生理或心理的痛楚、有形或無形的難處而阻撓了繼續前行的步伐。
雷諾瓦總是要畫人而不畫靜物(有別於片中他所提到不斷畫靜物的塞尚),是想透過真人的肌理,帶給藝術一種活著的力量,而他所堅持繪畫時不使用黑色,也是後世在觀賞他的作品時,能得到正面樂觀的力量最大的原因,顯示了他對於戰爭沉默的反抗,和社會疾苦與悲淒所發出的布平之鳴,這也讓他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有些許的改變。對於雷諾瓦與其子的父子關係,也是電影所著墨的領域,觀賞電影的過程中,觀眾多少會以為他就是為了藝術、為了畫作不顧家庭、不顧妻兒的人,但是隨著電影看下來,慢慢的會發現,家人對雷諾瓦而言,其實才是拋不開的珍寶,他在病痛時,會想起妻子在耳邊溫柔的呼喊;妻子雖然離開了人世,但是對她的思念寄情於畫作,那幅畫在他的身邊,彷彿她不曾離開過;戰爭從他身邊奪走了與兒子相處的時光,甚至不知道他們過得好不好,於是他討厭戰爭,他能做的就是透過色彩帶給世界快樂的力量;當他聽到兒子要重返戰場時,他語寡,卻是用孱弱的身體緊緊的抱住孩子(這一幕特別感人),種種的一切不用言語,導演用角色的行為完整了角色個性。
電影除了畫面,聲音也是重要的一環,本片的配樂由亞歷山大戴斯培製作,也是吸引我觀賞這部電影的原因之一,果然沒讓我失望的,這些曲子與畫面緊密的連結在一起,彷彿讓耳朵感受到了法國蔚藍海岸的海風吹拂,聽見了綠蔭裡愜意的時光流洩,透出了屬於印象派靈活的色彩運用和和線條的勾勒,沒有一首曲子是過度的鋪張或是情緒不足的,很契合的鑲嵌在電影中,讓《印象雷諾瓦》不僅僅滿足了視覺,更體貼了聽覺,儼然就是一次藝文的饗宴。因此,如果你想要更了解一代藝術大師,你不可以錯過這部電影,如果你想讓自己感受印象派的絕美,沉浸在色彩的世界,那麼你更不能放過這部電影,《印象雷諾瓦》是陶冶你的心靈,更往文藝青年邁進的絕佳選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