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1970年代後期至1980年代的恐怖片風潮,有別於1970年代早期的驅魔、超自然現象為主的內容(像是《大法師》),轉為驚世駭俗的主題風格,在這樣的主題當中,恐怖電影呈現給觀眾的是一個又一個變態、獨具風格的殺人魔,例如今年初才又重拍上映的《德州電鋸殺人狂》、《半夜鬼上床》的佛萊迪、《十三號星期五》的傑森等聚焦在青少年心理且人物性格扭曲的電影都是這個年代的產物。在1980年有一部電影,雖然不像前述的那幾位殺人魔一樣有名,卻也十分猖狂變態,這部電影叫做《瘋狂殺手》(Maniac, 1980),故事探討一名活在童年陰影,卻拋不開母愛的渴求,轉而變成掀頭皮殺人魔的男子,血腥恐怖卻也獲得很高評價。跟上近期的經典電影翻拍潮,《魔山》導演亞歷山大阿甲(Alexander Aja)擔任監製與劇本改編,找來了《停車場驚魂》導演法蘭克卡爾丰(Franck Khalfoun)執導,詮釋剝頭殺人魔的則是《魔戒》三部曲中的佛羅多伊利亞伍德。

9  

(上圖)《瘋狂殺手》電影海報  

《剝頭煞星》(Maniac, 2012)是我這一次在金馬奇幻影展上的最後一部電影,在進場前還被要求簽署一張合約,內容大致是本片為超限制級,觀賞這部電影時,若產生身體與心理上的不適,與金馬奇幻影展無關,必須自己承擔這個後果,結果在簽完這張同意書之後,反而被這「超限制級」的稱號弄得惶惶不安。《剝頭煞星》的劇情和原版其實相去不遠,描述一名經營模型模特兒的男子法蘭克,因為受到幼時的一些經歷影響,造成他潛藏在心理的不滿足與渴望,在夜晚,他變成恐怖的殺人魔,跟蹤夜歸落單的女子,然後一刀劃過她們的額頭,剝下秀髮與頭皮,變成他的收藏品,這一天,一名來自法國的女子安娜,因為想商借與拍攝模特兒做為她展覽的藝術品,闖入了法蘭克的生活,兩人發展出了感情,但是法蘭克的變態心理卻也漸漸地壓抑不住......

6  

為了做出與原版不同的效果,導演法蘭克卡爾丰做出了特殊的嘗試,不但將片中剝開頭皮的畫面拍得真實血腥,鏡頭也很忠實的記錄掀開頭皮的瞬間,還使用了第一人稱式的拍攝手法,並不是男主角伊利亞伍德長得太醜,而是為了製造一種觀眾親自掀開頭皮化身為變態的感覺,增加觀眾在面對這種感同身受時的不安與忐忑,電影透過第一人稱的拍攝方式,也創造出了觀眾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的未知感,於是當殺戮的畫面出現時,有一種措手不及的感覺,這樣子的拍攝方式,不僅僅增加觀眾的恐懼,也在喚起觀眾對於「變態殺人魔」的人格探討,電影中看到伊利亞伍德的機會不多,除了主角在照鏡子以外,最值得討論的就是法蘭克終於壓制不住精神分裂的病態,看到自己的畫面,在這樣的轉換當中,觀眾看得到伊利亞伍德在《魔戒》中演得不是很好的雙重個性,在《剝頭煞星》中進步不少。但是導演大概是害怕這樣子的拍攝手法難被大眾接受,所以在youtube放上了開場6分鐘的片段,如果你能夠接受這個片段的拍攝方式,你大概就可以放心的觀賞這部電影。

5  

《剝頭煞星》開場片段,影片為限制級,請斟酌點開:

http://youtu.be/An5_shFDR6o

(因為嵌入影片的畫面剛好截在會嚇到人的畫面,這次就先用貼上網址的方式,懇請見諒。)

4  

但是你可以接受這樣的拍攝手法,不代表你可以接受這一部的血腥程度,雖然在看過《屍變》之後,相比起來,《剝頭煞星》的血量就好像大便裡的潛血(什麼奇怪的比喻?),但是在金馬奇幻影展的時候,我還沒看過《屍變》,裡面的掀開頭皮實在太過驚世駭俗了,你可以感受到劇組的用心,把道具做的黏踢踢又具有生命力,就好像是真的把演員的頭皮掀開一樣,電影裡法蘭克總共撕了不少女人的頭皮,你會想一集《絕命終結站》都會有很多種不同的死法,夠驚人,夠新鮮,《奪魂鋸》就算是逃出密室也可以有多種自虐可能性,掀頭皮能有什麼變化,於是斷定這部電影沒這麼恐怖,我可以告訴你,這部電影沒那麼簡單,光是這個掀頭皮就有很多變化,先殺後掀不稀奇,活人生掀夠驚奇,正的掀也行,反的掀更有型,掀完受害者還在那邊唉唉叫就更驚心動魄,就這樣90分鐘毫無冷場。

7  

看完這部電影,我不像觀賞其他血腥虐殺電影一樣耗弱,反而精神有點亢奮,大概是第一人稱的拍攝方式激起了我內心的一點變態因子,但我要很正人君子的排除這可能性,我把看完電影很亢奮的原因導向我真的很喜歡這部電影,無論是新鮮的第一人稱拍攝法,或是演員的表現,更有甚者,就是片中對於心理變態的描繪。心理變態,並不是與生俱來就是心理變態,就像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歸咎於很多層面的影響,在《剝頭煞星》中這個變態的塑造就做得非常好,並不是在電影的前段讓觀眾看到他的經歷,而是在電影進行中,穿插在所相對應的片段中,然後藉由一個個片段讓觀眾更了解法蘭克這個人後,下一次的殺人行動就又看出更多相對應的舉止,簡言之,是環環相扣的,把戀母、殘缺的自信、性方面的恐懼、人格分裂、強迫症等心理問題都很具像化的呈現,而非敷衍的曇花一現。

3  

而這部電影不但可以成為恐怖片愛好者的心頭好,更可以變成是「變態心理學」的教本,電影中觀眾可以看見從小對於母愛的渴望,甚至是放蕩的母親帶給小孩的陰影,會擴大成為一個人的心裡黑洞,他可以做出驚天動地的事情無止盡的填補這個黑洞,而對母愛的渴求也會投射在一切相仿的事物上,就像電影裡法蘭克收集那些頭皮一樣,他認為那些頭皮戴在模特兒頭上,就會變成媽媽的形象,永遠不會離開,甚至發展出戀母的心理,在法蘭克與安娜的愛情出現問題時,這樣對於母親親情的愛更變調成了男女的愛,甚是複雜。而演員伊利亞伍德在詮釋這個複雜的人物時,他那個某部分空洞,某部分又好像會吞噬人們靈魂的眼神,就透露出了不少角色該有的情緒和深度,正常時候的憂傷無助,發作時候的邪惡都嶄露無遺,即便觀眾能看到他的時候不多,但是在這寶貴的出現時數中,卻是他滿滿的能量釋放(像我最喜歡後段有一幕,很多隻手慢慢逼近法蘭克,象徵著他心裡的那一個變態層面已經蓋過善良正常的他,畫面極具意象,伊利亞伍德也掙扎矛盾得很到位)。

2  

雖然我對這部片是滿滿的喜愛與推薦,但是《剝頭煞星》似乎是短時間無法出現在台灣的戲院,一方面是因為片中的殘忍殺人手法太過血腥,如果要一刀未剪,就無法通過審查,一開始我也是這樣以為,但是在看完《屍變》後,我對這樣的說法是存疑的,我想無法通過審查這一關,大概還是因為本片那具有鼓吹性的第一人稱視角拍攝,這樣子的拍攝真的是太過逼真,如果不小心激起潛伏的心理變態那可不是什麼好事(但我不覺得這可以是審查無法通過的因素,就像槍枝氾濫,於是禁播暴力動作電影是一樣的道理)。不過回歸到電影藝術的原點,《剝頭煞星》無疑是對原版致敬,也是一項突破,讓舊經典更加經典,讓近期流行的「重拍」風潮,具有它實質的意義。

1  

8  

我要閱讀更多:

經典恐怖電影重拍>《屍變》(2013):比拉溼便還要崩潰! 

心理變態在你身邊>《蒐屍魔》:我精神亢奮了啊~ 

懷念單純伊利亞伍德>《哈比人:意外旅程》:開啟另一個經典盛世 

arrow
arrow

    癮評倫 ALL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