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c5.jpg

2006年的科幻電影《人類之子》(Children of Men, 2006),在今日看來不但沒有不合時宜,甚至某種程度上更預言了一些事情,電影中的部分未來已然降臨,部分未來仍然未來,也讓這部電影變得充滿省思和批判力道,同時讓人期待未來也畏懼未來,電影因而迷人,蔚為經典。導演艾方索柯朗(Alfonso Cuarón)在拍完《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逃犯》(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 2004)後,投入這部改編自英國小說家P·D·詹姆士(P.D. James)於1992年所著同名小說的《人類之子》,在台灣雖然沒有因為《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逃犯》的關係讓觀眾更加注意到這位導演的才華(甚至這部片沒有正式上映),但是《人類之子》卻是你一生中不能沒有看過,甚至必須反覆觀賞的電影,因為這部電影在不同時間觀賞會有不同感觸。

 

《人類之子》的故事設定在2027年,人類陷入了滅種危機,已經將近18年沒有新生兒誕生於世,在恐慌蔓延的社會氛圍中,歐洲人湧入英國迫使英國形成鐵腕政治。就在人生毫無希望之時,男主角西歐(克里夫歐文飾演)接收到了訊息要保護一名女子前往『人類專案計畫』的保護船,原因無他,就是因為這名女子懷孕了,而這名嬰兒將會是延續人類生命的新希望。

c1.jpg

12年後的今日重新觀賞《人類之子》,會發現和現實社會的某些發展類似,類似到讓人有些不寒而慄。例如電影中人類已經近18年沒有新生兒這件事情,雖然現實中還沒有出現這個問題,甚至地球人口過剩仍然還是最主要的議題,但是全球少子化和不孕症的人口比例上升,似乎就是和電影情節雷同的警訊。更有甚者,電影中所描繪的英國類似鎖國脫離歐洲的作為以及大批難民湧入的場景,都不難讓人聯想到英國在2016年發動的脫離歐盟公投以及2010年開始的歐洲難民危機,電影裡難民們逃難和遭受到欺壓逮捕的畫面,和現實的歐洲相去不遠。

c2.jpg

而讓這部科幻電影那麼寫實的原因,不只是預言了未來世界的部分樣貌,還有這部電影在技術層面的努力。導演艾方索柯朗堅持在實際的倫敦街頭拍攝,是這部電影親近觀眾的最主要原因,導演所認為的2027年並不是像《銀翼殺手》(Blade Runner, 1982)那樣,磁浮列車在空中穿梭,霓虹招牌在城市中閃爍,反而在《人類之子》中創造了和現今社會差不多的場景,加上一些特效點綴的近未來產物,例如動態電子看板等,但是你可能也發現了,動態電子看板在2018年的現在已經可以在部分街頭發現,因此《人類之子》所創造的未來是觀眾感受得到的未來,也因為感受得到,劇情所講的就更為真實。

 

另一方面,已經被讚譽到不行的長鏡頭應該就不需多言,這些長鏡頭在電影中發揮的效用,就是在不知不覺之間,將觀眾吸入到主角發生事件的場域,進而讓觀眾成為電影的一部分,就好比開場那段買咖啡的戲碼,在短短的幾分鐘之內,導演和攝影就透過畫面把觀眾的眼睛鎖定。而進入到電影裡的觀眾,就會隨著主角西歐感受到濃濃的憂鬱氛圍,覺得世界在一夕之間變得無望。

c3.png

但也不是整部電影看完就會得到憂鬱症的程度,《人類之子》最終強調的是『希望』。從西歐的歷程中,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失去任何信仰,面無表情到幾乎是已經有點行屍走肉的人物,完全不相信人類還有任何延續生命的機會,到看見了新生兒的誕生,重新感受到了純真與美好,進而喚醒了西歐已經被埋藏起來的心靈,決心捍衛這種美好,在整部電影幾乎沒有讓觀眾喘息機會的冒險歷程中,帶領觀眾對於未來再生信心。整部電影一氣呵成,實為大師手筆。

 

如果你還未曾觀賞過《人類之子》,趕緊一探究竟。如果你曾經觀賞過《人類之子》,再看一次吧,物換星移,電影也會帶給你不同感受。

c4.png

【本文為 傳訊時代多媒體 邀稿,文字版權為本人及傳訊共同擁有,非經同意不得轉載使用。】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癮評倫 ALLEN 的頭像
    癮評倫 ALLEN

    電影大道.MOVIE BOULEVARD

    癮評倫 ALL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