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8.jpg

在這個每天都有人試射飛彈,揚言要把美國炸個灰飛煙滅的年代裡,確實很需要美國刺客來進行秘密的反恐任務。某種程度上,《美國刺客》(American Assassin, 2017)的劇情是蠻貼近現代社會局勢,同時也能夠滿足美國觀眾的愛國意識,但是能把一部政治驚悚、間諜動作電影拍得這麼沒有特色,雖然對好萊塢來說已經司空見慣,但今天觀賞完這部電影後,心裡不免還是有些詫異跟惋惜。

1.jpg

《美國刺客》改編自美國作家文斯弗林(Vince Flynn)的系列小說第11本,而這本小說所發生的故事,是整個系列作品的開端,描繪了CIA臥底探員密奇萊普加入反恐組織到第一次實際上陣出任務的過程。電影由《告密者》(Kill the Messenger)導演麥可奎斯塔(Michael Cuesta)執導,根據他之前的作品,找他來當導演應該不是一件壞事(但是),演員部分則是集結了《移動迷宮》狄倫歐布萊恩(Dylan O'Brien)、《蜘蛛人:返校日》米高基頓(Michael Keaton)、《浴血任務2》史考特艾金斯(Scott Adkins)和《超級戰艦》泰勒基奇(Taylor Kitsch)等人主演,是一個兼顧演技、顏值和人氣的組合。

7.jpg

在電影將近兩個小時的篇幅當中,探員密奇萊普的訓練過程與第一次出任務的情況大致各佔一半的時間,而且有一種很工整的對半切的感覺,好像前後兩段的故事線沒有辦法很密切的融合在一起一樣,雖然這樣的配置可以讓主角密奇萊普有更多的鋪陳,但是對於後面恐怖分子與政客之間交錯的利害關係,主要反派的心境詮釋,展現出來的是很薄弱的戲劇張力,『轉』、『合』失去該有的力度。

6.jpg

再者,透過培訓臥底特勤進行任務攻擊恐怖份子,遏止恐怖行動的發生,看起來雖然相當合理,但是《美國刺客》卡在不上不下的地方,看起來定位有些尷尬,因為電影的氛圍看起來應該是想要有些深入探討的議題,彷彿要跟觀眾談論反恐行動的正當性或是大美國主義的是非面向等等,但是整體看下來卻又只是很單純的反恐動作電影,在入秋時分,藉由暑氣未散的餘溫,獲得一些票房的熱度,但如果以單純的,只是想讓觀眾看得精彩的動作電影,《美國刺客》又顯得有些無聊。

5.jpg

《美國刺客》的動作場面是沒有馬虎的,近身搏鬥、鎗火交戰加上俐落而流暢的身手走位,不難看出這部電影動作指導的用心,再加上逼真的化妝、毫不保留的血漿噴濺,觀賞起來是真的蠻痛的,新生代演員狄倫歐布萊恩的確在這部電影中展現出了動作電影武打明星該有的姿態,但是這些動作場面全部串起來,你就會發現這部電影少了一些層次,觀眾整體看下來的情緒都是相似的,甚至看到後來,你就會有『又來了』的想法。這一點到了最終的海上高潮戲碼是有比較改善的,但是戲已經接近結尾,觀眾也多少猜到結局會怎麼發展,這時即使有磅礡的爆炸和豐富的視覺特效,似乎已經帶不起什麼樣的刺激感。

3.jpg

狄倫歐布萊恩在動作戲裡的表現,不代表他在這部電影裡頭的表現就是好的,外型上的改變這就另當別論,因為這是個人主觀意見,我只是覺得他留馬克華伯格的浪子頭和毫無整理痕跡可言的鬍鬚有點困擾到我。不曉得是狄倫自己演技上的問題,還是這部電影的本子本來就沒有很仔細在鋪陳,或是兩個原因都有,雖然是主角,可是密奇萊普這個角色完全沒有心境上的層次,一路上都是他的教官說些什麼,觀眾才知道那些段子主要目的是什麼,是在改變主角什麼個性,而這些東西應該是我們從演員表情動作或是從該橋段的細節中體會出來的才是。

4.jpg

幸好,他們夠聰明找來米高基頓撐場,讓整體看起來不至於那麼無聊,只要有他出現的橋段,你不可能把注意力放在其他演員身上。尤其劇中一段米高基頓遭到挾持,反派為了逼供和報復,用盡全力虐待他,那個演技所呈現出來的疼痛、不願屈服、故作鎮定,甚至還能處在劣勢中用言語攻訐反派脆弱的心理,試圖殺出重圍,整個展示出來的氣場,是無人能及的,核彈級的演技爆炸。

 

總結一下《美國刺客》這部電影,是中規中矩,沒能展現出這部電影應該展現出來的獨特性、娛樂性和必要性的電影,甚至我有一直看到最後20分鐘那段才有找到這部電影來大銀幕上觀看的價值。如果後續有想要把這系列的作品搬上大銀幕的想法(電影公司買下了第六部【Consent to Kill】的翻拍版權,應該是有想要拍的企圖吧),或許該思考的是這個系列電影到底要放在哪一個定位,找到應該發展的特色與方向,不要埋著頭一直拍,才是最重要的事。然後,感謝最後造型師撫平了狄倫歐布萊恩那頭躁動的頭髮。

2.pn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癮評倫 ALLEN 的頭像
    癮評倫 ALLEN

    電影大道.MOVIE BOULEVARD

    癮評倫 ALL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