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ng  

會決定把這三部電影寫在同一篇文章中,其實是有原因的,那就是這三部電影中有部分的概念是類似的,或是在架構上有些許的雷同。舉例來說,《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和《愛的餘燼》處理的手法都是插敘法,藉由過去與現在的事件描述,加強角色的心境呈現反差,很巧的是,兩部看起來核心內容差蠻多的電影,竟都提及了美國911事件與美國夢來加強故事,而《愛的餘燼》和《莎拉波莉家庭詩篇》則都是以家庭為核心,分析親情與愛情,不過這兩部呈現上就很不同,《愛的餘燼》是劇情長片,而《莎拉波莉家庭詩篇》則是紀錄片,但在不同的呈現方式下,兩部電影都有相同溫柔的敘事口吻。


《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請一定要把故事聽完。

4.jpg  

「Looks can be deceiving.」

《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The Reluctant Fundamentalist, 2012)改編自巴基斯坦作家莫欣哈密(Mohsin Hamid)的同名小說,由《浮華新世界》女導演蜜拉娜雅執導,《全面鎖定》演員里茲阿邁德、《結婚大作戰》凱特哈德森、《X戰警:金鋼狼》李佛薛柏、影集《24小時反恐任務》基佛蘇德蘭主演。故事描述巴基斯坦首都拉合爾的一間小茶館中,大學教授成吉思正和剛遇見的美國陌生人巴比描述他的人生故事,在開始故事之前,成吉思便用了請務必把故事徹頭至尾的聽完做為開頭,然後他將他如何來到美國工作、獲得上司賞識、事業蒸蒸日上,又與一名美國女子交往的過程敘述得相當仔細,然而卻在一場震驚國際的事件之後,他的人生開始變調,這事件正是911事件。正當他們聊天的此刻,拉合爾大學正有一位美國教授被綁架,美國情資單位將矛頭指向了成吉思,認為他在課堂上散布恐怖主義,而一群拉合爾大學的學生正在街頭與鎮暴部隊發生緊張的對峙。故事還沒聽完,請不要妄下結論......

電影採用交叉敘事法,雖然過程中沒有太多的高潮起伏,故事發展的步調也相當徐緩,但也因此有許多人物之間的互動關係與情感面是相當赤裸裸的展現在大銀幕上,電影中以成吉思做為主角,以一個異國人的角度做了一個相當甜的美國夢,但越美的夢越容易驚醒,就在飛機撞上雙子星大樓的那一刻,撞出了美國人對於種族之間的歧視,也撞出了外國人仍不太適合在美國人老大觀念裡頭出現的尷尬,電影中可以看到,美國人即使表面可以和外國人和諧相處,可是一旦論及生命利益,立刻杯弓蛇影,偽裝立刻被識破。

2.jpg  

電影中,和成吉思交往的藝術家艾瑞卡,表面上她思想可以很開放,可以跨過所謂種族的偏見與歧視,和成吉思這個巴基斯坦人交往,但事實上,她的心中永遠有一個空位留給無緣的愛人,甚至在911事件之後,與外國人交往的這件事變成是一種詭異的宣示、事蹟,對不同種族的人,即使是愛人,也存有著敵意和恐懼。而成吉思的老闆吉姆,其實他是很愛才、惜才的,願意給成吉思嶄露光芒的空間,甚至在成吉思想要辭職的時候,還極力勸阻,只是,在面對成吉思受到種族意識的排擠、欺侮下,吉姆選擇的是漠視這些歧視,無形中成為一種縱容,同流合污,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個國家的多數人,嘴上雖然說著自由、和平,但私下因為是異教徒、外國人而做出像電影中刺破成吉斯汽車輪胎、言語嘲弄的人,比比皆是。

但即使成吉思某種程度上的傷痕累累,最後回到了巴基斯坦,在心裡頭他依舊懷抱著美國夢,卻已經不再是原本那個想要成就一片天空的美國夢,而是願自己的國家能夠像美國有自由的經濟發展力,可以有進步的動力,成吉思在課堂上分享的美國經驗,無疑也是願自己國家能夠甦醒發展。只可惜,就如同在拉合爾茶館中聊天的巴比一樣,多數人是無法完整的聽完故事,只能體會皮毛表面,於是巴比做出了難以挽回的憾事,而學生們在街頭上抗爭,就變成了是血氣方剛使然下的無辜犧牲品。我們都很容易在一個衝動的情況下,充滿理想,想要改變生活,讓世界轉動,這何嘗不是一件好事,但重要的是,不要讓一時的衝動壞了由衷的美意。

1.jpg  


《愛的餘燼》:溫柔的殘酷

7.jpg  

《愛的餘燼》(The Broken Circle Breakdown, 2013)依舊是一部改編作品,本片改編自男主角尤漢赫爾汀柏創作的舞台劇,導演是2009年《遛鳥家族》的菲利克斯凡葛羅尼根,《愛的餘燼》同時代表比利時參與2014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評選。電影描述刺青師伊莉絲遇上了鄉村樂手迪狄耶,慢慢踏進了迪狄耶對於美國狂熱的世界,加入他的樂團一起巡迴表演著鄉村歌曲,甚至嫁給了迪狄耶,兩人有了一個可愛的女孩,當伊莉絲以為她的生命就這樣圓滿的時候,熾烈燃燒的情感卻終有殆盡的一天。這一天,伊莉絲發現了她的女兒手上的瘀青又多了一些,檢查才發現她已得到了癌症,完整的家庭面臨了崩裂的考驗。

電影中的這對情人,其實讓人感覺上是風格迥異的,男孩是懷抱著對於美國夢的熱情,慷慨激昂,卻有著像是鄉村音樂(藍草音樂)般的簡單、樸實,而女孩生活經歷豐富,喜歡將經歷的事情用刺青紀錄在身體上,越豐富越迷人,但當兩個人在一起,那是一個無法逼視璀璨的愛火,漫延渲染進觀眾的心裡,然後電影用著過去的回憶與現在發生的事情交叉剪輯,沒有太明顯的界限,但觀眾可以從造型、事件去做區分,在那些快樂的、熱情的過去與悲淒的現在中穿梭,就好像那把火焰,忽明忽滅,在餘燼中殘喘著最後一口氣息一樣,一波又一波牽動著觀眾的心情,電影的整體敘事風格就像火一樣傳遞出柔柔的暖意,但卻在最終仍逃不過熄滅的命運時,帶來了最強烈的殘酷。

5.jpg  

《愛的餘燼》中討論的除了愛情以外,還有對於家庭、對於生命的看法,伊莉絲最初和迪狄耶說她有了孩子的時候,迪狄耶的第一反應是錯愕,因為在他的生命規劃中,孩子從來不是他最重要的考量項目,但是,隨著孩子的出生,陪伴著她一起長大,無形之間世界中不再只是兩個人,而是三個人緊緊牽繫的圈,再也無法分開,也因此當孩子生病離開,挑戰著迪狄耶對於死亡的看法,也衝擊著三個人密不可分的關係,生物死亡之後,是否會變成其他形體,偶爾回到熟悉的地方看看,成了是伊莉絲和迪狄耶相互吵架的導火線,雖然看似立場不同而爭執,兩人卻有很清楚的很一致的共識是他們沒發現到的,那就是出自於內心對女兒的不捨,伊莉絲不捨女兒離開所以想像她幻化成鳥會再飛回來,迪狄耶不捨女兒離開因此希望女兒不要再回來接受羈絆與苦痛,兩人個性上的不同是在一起的關鍵,卻也變成了情感破碎的主因。

人生中,總會經歷過大大小小的衝突與爭吵,但在異中求同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到情感,會發現到愛,但在同中生異的卻是遺憾,走過這些與人之間的磨擦,才造就了現在的我們,《愛的餘燼》用著溫柔細緻的口吻,浪漫美麗的音樂,創造了最殘酷而感人的現實,雖然目前沒有片商買進,但我相信這樣的一部好片是不容錯過的,也代表今年奧斯卡外語片獎將也是相當激烈而精采的一個獎項,值得注目。

6.jpg  


《莎拉波莉家庭詩篇》:聽娓娓道來的故事

12.jpg  

不曉得大家對於莎拉波莉的認識有多少,莎拉波莉是加拿大籍的女演員、編劇與導演,多才多藝,導演的作品包括了蜜雪兒威廉斯主演的《愛我,還是他》、《你的樣子》,演出的作品有《倒帶人生》、《活人生吃》等,在這篇文章中唯一不同形式呈現的就是這一部電影《莎拉波莉家庭詩篇》(Stories we tell, 2012),這是一部紀錄片,起源來自於年輕的時候,和家人坐在一起吃飯,但是兄長們卻開著玩笑說:「妳長得實在不像爸爸。」在好奇之下,莎拉波莉開始追尋自己的身世,沒想到卻意外找到了親生父親,在忠實記錄家人與相關人物的訪談中,勾勒出莎拉波莉對於亡母的懷念,敬佩她對於愛情與自由的大膽追逐,雖然整部紀錄片用著訪談交織而成,佐以一點仿家庭影片質地的超八釐米重現片段,卻有很豐沛的情感,溫柔的汩汩流瀉。

其實這部電影本來不在我的觀賞清單當中,但是在第一場播放完畢的時候,看見FB塗鴉牆上有朋友推薦,我立刻買了第二場觀賞,紀錄片對我來說沒有太大的吸引力,但是一個故事能夠透過紀錄片的形式帶給人感動的因子,想必是不凡。果然在《莎拉波莉家庭詩篇》當中,雖然沒有很高潮迭起的發展,故事也發生在一個平凡的家庭,就像劇中受訪者所坦言的:「誰要看我們家的故事?」但是,卻在逐步的訪談勾勒出莎拉波莉媽媽的故事中,看見了所謂的親情、思念,發自內心最真切的情感。

9.jpg  

電影中說到:「藝術就是說出真相」,或許真相不好探觸,於是我們通常得到的是一個接近真相的結果,有的時候在真相裡頭,我們會不如預期的受傷,無法接受,但不可否認的,我們都會在這樣尋求真相的過程中,學習成長,得到不同於以往的經驗,在莎拉波莉探究母親的情史的過程中,她並不畏懼於得知生父是誰,反而在過程中聽到父母相處過程中的癥結、關係的破冰等得到了一段感情維繫的道理,在母親勇敢追求愛情的過程中,她更敬佩於母親在那個年代的自由思想,更懷念母親的倩影。也在與親生父親的接觸下,溯本逐源,得到了與親生父親聊天的寶貴時間,彌補了他與她心中的某些缺憾。甚至更不得了的是,這個養了他多年沒有血緣關係的爸爸,抱持著「孩子就是孩子,他們是平等的」這樣一個概念,沒有偏私的疼愛著莎拉波莉。是誰說人不可能愛沒血緣的小孩,她應該先看看這部電影,才會發現自己有多粗鄙。

《莎拉波莉家庭詩篇》也許是這次影展中看到最沒有高潮起伏的一部電影,但卻在我的心中激起很多波瀾,莎拉波莉的勇敢帶領著她的家人無私的說出了一個溫柔到足以融化人心的故事,這樣的正面能量不僅只發生在一個平凡的家庭,更可以是每個家庭能夠互相增益感情的潤滑劑,說真的,莎拉波莉用這樣簡單的拍攝與畫面拍出如此不簡單的故事,令人敬佩。

11.jpg  

arrow
arrow

    癮評倫 ALL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