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青春,在台灣

在金馬獎頒獎典禮之前,觀賞了本次入圍的五部紀錄長片,得獎名單揭曉的那一刻,我大聲驚呼(純粹覺得評審們很勇敢),但也覺得實至名歸。這五部入圍的紀錄長片完成度和水準都相當高,主題也各有不同,評審團有足夠的膽識,選擇了現在的結果。當然,結果大家都知道,因為這幾天已經吵得夠沸沸揚揚的了。好像突然之間,每個人都看過這部紀錄片一樣,評論得煞有其事。本來上週寫了一篇《傘上:遍地開花》(Umbrella Diaries: The First Umbrella, 2018)之後就不太想再寫關於《我們的青春,在台灣》(Our Youth in Taiwan, 2018)的感想,因為實在太過敏感,不過政治這種事情就是,即便你不要去觸摸,他也會自己找上你,息息相關,而且有一些話或許現在不說以後就沒有機會了。

 

關於《我們的青春,在台灣》這部紀錄片,這幾天的新聞報紙甚至是輿論,有很多都是誤解,或許台灣已經不在乎假消息,充斥太多,習以為常,但我們不該被這些假消息破壞言論自由的真義。

 

其一,《我們的青春,在台灣》記錄的是太陽花學運,這一點是對的,但也是錯的。

 

這部紀錄片是導演傅榆(大家這幾天應該對她不陌生了,但是對她的誤解倒也是蠻深的)早期認識了陳為廷和中國大陸在台學生蔡博藝,認為他們兩位參加社會運動的這份衝勁很吸引她,以及一名中國大陸在台學生參加台灣社會運動的這個身分特殊,便開始記錄下這兩個人的生活,隨著時間的遞嬗,兩人參加的社會運動也越來越大型而激烈,甚至更有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因此很多人說這部電影說的是太陽花學運,甚至說宣揚太陽花學運諸如此類,都言過其實。在這部電影當中,不僅記錄下了太陽花學運的開始和過程,更陳述了結束後的故事,包括了大家所熟知的,陳為廷因為過往襲胸事件而退選立法委員的歷史。

 

對於有些人所說的這部紀錄片歌頌太陽花學運,至少我在電影中看到的,導演以她的視角、她的口吻說出來的東西,只有陳述,沒有絲毫讚揚的成分,如果有讚揚,也是針對公民參與這個部分。而公民參與這個部分就是台灣人可能習以為常,但是對其它國家的人民來說是非常珍貴的寶物,尤其把《傘上:遍地開花》和《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兩部放在一起觀賞,會發現民主自由得來不易,值得我們珍惜。(因此,20181124日,請珍視你手上的一票,選賢與能,也勇敢投下公投票,行使你寶貴的公民權力。)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

其二,隨著這幾天爭議的持續,很多人開始對這部電影的產生,背後是不是有什麼黨派介入,有了些質疑。

 

就觀賞電影的過程來說,除了她所記錄的兩位主角以及當時抗爭的主要對象以外,基本上任何政治人物都沒有在電影中得到舞台(她所記錄的人物後來變成政治人物就另當別論),而這一點我認為是這部紀錄片和《傘上:遍地開花》兩部紀錄片之所以能入圍的優點,他們保有中立的態度,盡可能在發生的事件當中取得平衡。

 

那麼這部紀錄片到底說了些什麼?請回歸到電影的片名-《我們的青春,在台灣》,這裡的『我們』不只是她所記錄的主角陳為廷和蔡博藝而已,更是導演自己和所有台灣人。電影中記錄了陳為廷在學運過程走上神壇,在參選期間墜下神壇,歸於平凡的脈絡,所得到的不是什麼政治上的立場派系,而是我們看到一個人有他的優點,有他的缺點,孰能無過,即便他的這個過確實是無法原諒。而『青春』就是可能犯下過錯,再從過錯學習的過程。

 

導演在電影的最後把鏡頭轉向了自己,是一個很有戲劇張力的轉折點。她記錄了這兩個人,卻發現一個沒有如想像中的那麼完美,一個雖然做了這麼多事情,卻因為她的身分,所有的一切都是徒勞,本來以為透過紀錄,可以得到一個溝通、對話,甚至是改變的契機,讓她這製作的七年來得到一個不同的轉折,但是沒有。導演傅榆的自省,在最後發酵成了我們每個人的共同經歷,我們都可能在成長的歷程中相信過某些人、某些事,但是到頭來,卻發現這些人事並非我們所想像的那麼完美,無論是政治上的也好,或是生活私領域的部分也罷,這種事情幾乎每天發生。

 

很值得玩味的是,導演在金馬獎上的一席發言,我們都知道,她可能還信仰著能夠有溝通、對話的空間。這是很鼓舞人的事情,因為即便她知道這一些還是有可能徒勞,但是她仍不願放棄。

 

也許這部電影造成的輿論會在這一個禮拜結束後就會逐漸歸於平淡,但是千萬不要忘記,像導演這樣體會過一個歷程,明知道是徒勞,卻仍然不放棄心中信念。我們可也不要放棄信念,不要忘記任何可以把握的機會。唯有把握機會,機會才可能對我們有利。

arrow
arrow

    癮評倫 ALL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