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r.jpg

最近因為觀賞了《登月先鋒》(First Man, 2018),被萊恩葛斯林(Ryan Gosling)的帥氣迷到了,不小心就跟著他回到了當初那個太空競賽的年代,突然間好像被激起了心裡那種對外太空的嚮往,回到家就不斷地翻出了有關太空的電影觀賞。這一部《阿波羅13號》(Apollo 13, 1995)是相當經典的作品,金獎導演朗霍華(Ron Howard)將故事鎖定在後阿姆斯壯時代一個『成功的失敗』的任務,這個任務在阿波羅計畫當中,乍看之下是很不光彩的,太空船在飛離地球後發生了爆炸,導致登月的計畫失敗,甚至還危及太空人的性命,但是卻透過太空人們以及指揮中心的當機立斷與齊心努力,三名太空人最終平安返回地球,並讓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得以從這一次的計畫針對缺失進行改善,成就了後續阿波羅14151617的順利登月。

a1.jpg

電影找來了當年39歲卻已經坐擁兩座奧斯卡的湯姆漢克斯(Tom Hanks)飾演太空人吉姆洛威爾(James A. Lovell),不僅成為後續朗霍華和湯姆漢克斯兩人合作的契機,更開啟了湯姆漢克斯搭乘交通工具就會出事的濫觴,甚至不坐交通工具,就連到機場也會出事。重新再看這部電影,可以發現許多演技派的巨星都在裡頭,看慣了他們現在的樣子,再看到當年他們青澀的模樣令人為之驚艷,原來大叔們以前也是小鮮肉。像是《龍捲風》(Twister, 1996)的比爾派斯頓(Bill Paxton)、《透明人》(Hollow Man, 2000)的凱文貝肯(Kevin Bacon)和《氣象戰》(Geostorm, 2017)的艾德哈里斯(Ed Harris),看到這群人一字排開,就會知道光看這些演員的演技,你就能滿足了。

a2.jpg

有的老電影重新再觀賞會因為時間、心境而有不同的體會。從《阿波羅13號》中,可以深刻地見識到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危機處理能力。先不論在這一系列的登月計畫中有什麼樣的陰謀論在裡頭,光就這個任務而言,當下確認爆炸意外的來源便迅速地招集相關工程師試算任何可以救回太空人的方式,即便知道他們花了昂貴的預算卻到達不了月球,也不願讓三個太空人寶貴的生命成為代價,這個是相當難能可貴的。從電影最經典的那句『Houston, We have a problem.』開始,控制中心上上下下都緊盯著任何生存的可能性,沒有人敢去睡覺,在太空梭裡的太空人即便不甘心,也馬上放下登陸月球的念頭。

 

這樣的危機處理能力,看在台灣人眼裡,特別是上週方才發生的交通意外,格外讓人心碎和怨恨。不禁想問問那些到現在還在推託的人們,到底是怎麼樣的心態會讓他們做出那樣的決定,而又是怎麼樣喪盡天良的個性,會在發生事情之後一點承擔責任的能力都沒有。

a4.jpg

湯姆漢克斯雖然沒有憑藉《阿波羅13號》入圍當年的奧斯卡最佳男主角,但是他在其中的演出還是相當出色,特別是在太空船經過月球,眼看著距離就這麼接近了,卻沒有辦法觸陸,沒有辦法成為第三組登陸月球的太空人,心有不甘的情緒如此內斂卻澎湃的翻湧,用著沉穩的態度去掩飾心裡頭的掙扎,那是相當讓人動容的演技。同樣動容的,還有飾演吉姆洛威爾妻子瑪麗蓮(Marilyn Lovell)的凱薩琳昆蘭(Kathleen Quinlan),那段去找吉姆媽媽試圖解釋為什麼在電視上看不到吉姆,卻又不想讓婆婆發現事態嚴重,努力壓抑心裡的悲傷,卻在轉頭看到女兒在哭的瞬間完全潰堤,這一段真的是逼人兩行清淚。

a5.jpg

有一些老電影在現在觀賞起來會有一點時代感,我認為《阿波羅13號》除了畫質以外,在技術層面的表現都還是能夠抵住時代的洪流,包括場景和特效的搭配,每看一次就能帶領我們進入一場太空旅行,而且畫質部分較粗糙的顆粒感,某種程度上也更增加了真實性,身歷其境的感覺,我想這也是為什麼達米恩查澤雷在《登月先鋒》裡所呈現出來的畫質會有這樣復古性的原因。推薦給各位朋友,如果你在看完《登月先鋒》還意猶未盡的話,可以再把《阿波羅13號》翻出來重溫,如果你還沒有看過這部電影,那就千萬不要錯過了。

a3.jpg

【本文為 傳訊時代多媒體 邀稿,文字版權為本人及傳訊共同擁有,非經同意不得轉載使用。】

arrow
arrow

    癮評倫 ALL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