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32.65542198_620X620.jpg

時節進入八月,巷弄裡依舊迴盪著攤販叫賣的聲音,即使天氣再怎麼酷熱難耐,內蒙古小城的居民依舊過著他們的生活,鏡頭下的這一家三口亦如是,住在廠房宿舍的這一家人正圍坐在客廳,看著電視連續劇,一邊扒著飯,一邊評價著劇中女主角苦命的原因。本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入圍電影《八月》(The Summer is Gone, 2016)是今年入圍名單中的一大驚喜,電影出自一位初出茅蘆的新導演張大磊之手,乍看之下,應該又是一部充滿藝術氣息,高不可攀的小品,但實則充滿懷舊風情,充滿人情味,親近觀眾而不疏遠。

2.jpg

電影聚焦在一個小城的一個家庭,樸實的鏡頭當中不難讓人聯想到侯孝賢導演的作品,賈樟柯導演的色調,也讓人想到2013年陳哲藝導演獲獎作品《爸媽不在家》,這種出現在早期台灣電影清淡而充滿人情的電影型態已然擴展出去。《八月》採取黑白色調呈現,在這個講求色彩精緻的時代當中,張大磊導演大膽的回歸黑白,去除一切的繽紛,馬上帶領觀眾回到90年代的單純,而且電影中的黑白色調調色精準,灰階鮮明而立體,在觀賞電影的過程當中,無不被畫面中的細緻給驚喜到。

3.jpg

《八月》的故事藉由一個小男孩的眼睛觀看大人世界的一切,隨筆記錄了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在小男孩眼中看來毫無關聯的生活雜事,卻著實串成了成長歷程最重要的體驗,就像用了詩歌和夏日的溫度,釀成了一篇溫柔抒情的散文,隨著這輕柔的敘事口吻,回到了那個單純,卻什麼都在改變的時代。導演書寫這部電影的筆觸是那麼的細緻,讓百無聊賴的生活細節,小至個人生活的理想,家族之間的互動,大到社區廠房之間的工業變革,現代社會的環境變遷,全部連結在一塊,八月來了,八月走了,時代的巨輪轟然輾過,生活依舊,但也產生了變化。

4.jpeg

電影中有幾個畫面是會讓人留在心中的。小男孩即將面臨升學的壓力,媽媽想要讓他就讀重點學校,爸爸卻不覺得重點學校哪裡好,但是嘴上說說反駁太太,內心卻贊同太太的選擇,為了小孩的前途,和太太一起去拜託親戚,甚至在聽到小男孩想要讀重點學校只是因為制服很好看的時候,大嘆一口氣,自個兒騎著單車悻悻然的離開,而最終呢,爸爸還是買了兒子覺得好看的制服皮帶,靜悄悄地趁他睡覺時放在床頭。在日常生活的鏡頭當中,演繹出了望子成龍的企盼,也傳遞了社會變遷之下,為人父母為了子女前途,所承受的壓力與煩憂。在小孩子單純的眼中看來,這是多麼無聊的事情啊,但是這些無聊,卻是改變未來的重要細節。

5.jpg

還有一幕,爸爸不知為什麼被宿舍鄰居痛罵,但他卻只能忍氣吞聲的接受這一切,半夜看著《計程車司機》的片段,突然如同洪流宣洩般地將氣出在錄影帶上,然後在廚房裡煞有其事地揮著拳,對著空氣攻擊,彷彿打出去的時候能夠打掉所有的怨氣,打到所有不喜歡的人身上。大人的世界有很多憎恨,有很多無奈,有很多悲傷,有很多忍耐,但是在小孩單純的眼裡,我們始終不了解那些是什麼樣的情緒,卻似乎在這部電影當中,感覺到了一些。《八月》,正如電影最後那一段話,是導演致敬給上一輩辛苦過的人,是寫給他們的情書。

6.jpeg

八月過去了,時序更迭到了秋天,夏天的尾聲經歷過的種種,或許迎來的可能是情況不會更好的多事之秋,可能是改變更加劇烈的未來,但是導演仍在電影的最末段以正面積極的態度,留下最美好的一幕。巷弄攤販把握夏末的時節販售最後一批的西瓜,他們為了生計努力。爸爸在異地,不畏風寒,為了他最愛的電影工作努力打拼著,拚搏的眼神充滿了閃耀的光芒,他為夢想努力。小孩牽著大一號的自行車,即使他自己騎不上去,但是帶著自行車去上學,就好像讓爸爸陪著走在上學的路途一樣,穿戴著那條爸爸送的皮帶,新的學期開始了,或許他依舊不明白大人們希望他就讀重點學校的原因,但是總有一天,他會明白他為了什麼而努力的。

整部電影自然而不造作,除了歸功於導演不刻意表現自我的作法外,演員們都是素人的大膽嘗試,也成為這部作品成功的因素,讓這些素人演員(尤其是主角一家人,小孩孔惟一、爸爸張晨、媽媽郭燕芸的組合)在演戲的過程中,透出那麼一分生澀,在生澀中,看見了他們生活的態度和最自然的反應,於是和觀眾之間產生了一種連結,密不可分,似乎是你看著他們,漸漸地就走進了他們的人生的感覺,《八月》一片也就因此迷人。

205705.29979745_620X620.jpg

arrow
arrow

    癮評倫 ALL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