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20年再看一次《ID4星際終結者》(Independence Day, 1996)還是覺得相當震撼。光是一開場看到一架偌大的太空飛碟駛過月球,陰影籠罩在月球表面,幾乎是一整個月球大的飛碟翩然而至,開門見山的表現手法,直接提起觀眾的興趣,不故弄玄虛,也不拐彎抹角,讓觀眾開始幻想坐在這架飛碟裡頭的外星人究竟來意為何,外星人長成怎麼樣子呢?無限遐想。只可惜來者不善善者不來,並不是每個外星人都像《E.T.外星人》那樣來借個電話而已,這架飛碟旋即表現出他的惡意。



擅長拍攝災難片的德國導演羅蘭艾默瑞克,在這部電影裡頭融合了《世界末日》式轟轟烈烈的爆炸毀滅場景與《第三類接觸》充滿攻略性的外星人入侵,成功引發迴響。以20年前的特效技術來看,外星人母船劃破天際,再開出數以萬計的小飛船,雖然這些太空船都用著黑暗色調來包裹特效無法顧及的細節部分,但是,在那個時代,甚至是現在為了第二集上映拿出來複習,觀賞起來都還是一樣精彩,還有那個綁架博士的外星人,現在看來外型還是相當駭人,如果導演和製作團隊願意仔細設計的話,應該能成為異形那種完整生態系的概念(只可惜並沒有)。



通常擅拍大場面(尤其是破壞度極高)的導演,對於細節的思考就會比較疏忽,羅蘭艾默瑞克就是其中之一,在《ID4星際終結者》中,你大概可以提出八百個為什麼來證明這部電影的劇情大有問題,像是為什麼這麼大的一艘太空船明明就可以發動一次大規模的攻擊,毀滅地球,卻要釋出無限多的小飛船來和人類纏鬥呢?明明是遠道而來的外星人,為何卻有一樣的計時單位?明明是51區這麼嚴密的地方,為什麼不安裝防彈玻璃?諸如此類,不勝枚舉。但你會發現提完這些問題之後,為什麼要對一部暑期以娛樂性為主的電影如此嚴苛呢?不是觀賞的過程開心就好了嗎?放過這部電影,也放過你的腦袋。



不過,這其中的一個問題就很值得思考,那就是明明是一個跨國性的毀滅,為什麼只有美國人在衝鋒陷陣?這一部電影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從片名的獨立紀念日,到故事主軸雖然看起來要全球團結,但實質上卻只有美國軍官在那邊努力,解救全世界免於外星人的災難,只有美國人做得到,外星人入侵也會記得把主要的艙口開在美國本土,這就是導演在每部電影裡藏有的大美國主義。不過,電影裡的人物不只白人,還有黑人(也就是大家都喜愛的威爾史密斯);不只有總統和政府官員,還有鋼管舞孃(甚至鋼管舞孃還拯救了第一夫人),在這一部充滿大美國主義的電影當中,導演還能想到把種族議題意思意思地放在電影裡面也算是有心。(事實上,大美國主義和表面上的注入社會議題,是羅蘭艾默瑞克電影一貫的特色,像是《酷斯拉》就用美國人的思維對待日本巨獸、《2012》雖然有俄國人、藏人,但是最後活下來的一定是美國人,實在不曉得一個德國人哪裡得到這麼濃厚的大美國主義灌輸。)



不過除了爽度以外,《ID4星際終結者》還有一點感動和感傷,感動的地方就是總統在獨立紀念日上的演講,如果你有仔細看,這位總統因為年紀和決策能力的問題被電視政論節目訕笑,當然也不被人民信服,但是在世界末日之際,他選擇向人民精神喊話,與人民站在一起,甚至御駕親征,直接開戰機對抗外星人,創造屬於他的歷史定位,挽救他的低支持率,一個在上位者有沒有魄力,就是在細節中看出端倪。歷史定位是要靠實力去創造的,而不是說說而已。



感傷的地方就是第一夫人的部分,一般來說,好像蠻少人會在電影裡把第一夫人演成這樣,不過也因為編劇的安排,她成就了有擔當的總統先生,也因此讓觀眾熱淚盈眶,或許羅蘭艾默瑞克厲害就在於此,雖然轟轟烈烈的爆炸,呈現末日景致之餘,還能懂得在關鍵時刻操作觀眾的心情,《ID4星際終結者》如此,《明天過後》、《2012》亦如是。《ID4星際終結者》能夠在觀眾記憶裡不墜,大概就是如此吧,給予震撼,給予爽快,給予感動,也給了觀眾心情上的飽滿,即使已經過了20年,依舊值得一看再看。


arrow
arrow

    癮評倫 ALL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