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毛克利,這裡是我的家。』
 
《與森林共舞》(The Jungle Book, 2016)這部電影一直無法引起我的關注,大概是因為《森林王子》這部動畫本來就沒有留給我太多的印象,再加上選的這名男孩Neel Sethi實在沒有辦法讓我提起興趣,所以我一直不認為我會喜歡《與森林共舞》,直到我看到預告片,接近最後一幕的時候,男孩大喊:『我是毛克利,這裡是我的家』這句話時,我看到了這名演員的質樸讓這句話充滿力量,不只是戲劇上的張力,更是強調角色歸屬的力量。雖然在正片當中,這句的出現不如預期中鏗鏘,卻仍能證實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電影。
 
 
最初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英國作家吉卜林(Rudyard Kipling)在19世紀出版的同名故事集【The Jungle Book】裡頭的故事,1967年被迪士尼改編成了同名動畫,該片更是華特迪士尼在世監製的最後一部動畫,並獲得第40屆奧斯卡最佳電影歌曲的提名。搭上《魔境夢遊》改編《愛麗絲夢遊仙境》的真人化熱潮(與錢潮),迪士尼開啟了《森林王子》的真人化計畫,找來《鋼鐵人》導演強法洛執導(看準他在《迷走星球》以及《五星主廚快餐車》裡操作親子議題的才能),並請到了大牌獻聲,包括《魔鬼剋星》比爾莫瑞、史嘉蕾喬韓森、《鋼鐵人3》班金斯利、《雷神索爾》伊卓瑞斯艾巴、《自由之心》露琵妲妮詠歐、《飛躍奇蹟》克里斯多夫華肯,陣容簡直比去年的《仙履奇緣》華麗。
 
 
特效,無疑是這部電影最傑出且最無可忽視的部分,假設沒有這些特效,我們就會看到一堆綠幕,然後一個小朋友在那邊發瘋似的自言自語。從無到有的建立起各種生態系背景以及動物的皮毛、姿態,研究如何讓動物開口說話不那麼突兀,整體來說,在視覺上你是無法挑剔的。不過電影到了最後一段,配合『紅花』的情節設定在夜幕低垂之時,畫面無可避免的黑暗,打光的部分也不能太超過,使得整段應該是劇情高潮,卻因為觀賞得很吃力影響了入戲的深度,這是我覺得比較可惜的部分,但我不能確定這是戲院的問題還是影片的問題,如果是影片的問題,試想一下到時候在電視上播出了,可能這一段會很讓人頭痛。
 
 
在眾多特效之中,毛克利,這個唯一的人類角色就很重要,導演大膽啟用的新人Neel Sethi沒有給觀眾失望,演技自然生動,彷彿真的是看見這些動物,生長在森林一樣,演來單純但是動人。尋找歸屬是毛克利被迫踏上旅程時意外的人生課題,他是狼族的小孩,他流著人類的血液,但他攀樹奔馳、他善用器具、他不懼『紅花』,不是狼的表現,他生活狂野,深深融入大自然,卻也讓他脫離了人類的世界。毛克利的成長過程,被黑豹壓抑在只能像狼一樣的生活,他或許快樂,但這樣的快樂卻不自在。
 
 
直到毛克利遇上了棕熊,他才能在黑豹管不著的時候發揮人類天性賜與他的才賦,原來人類文明進入森林不一定只有破壞,只要是對森林保有崇敬之心的,如毛克利這樣幫助棕熊又救出小象,毛克利做自己能更快樂。假設電影跟動畫版一樣,送回人類村莊了,或許習慣野蠻的毛克利無法融入人類社會,於是他鬱悶、他墮落,怎樣都比不上在森林裡的快活,更或許人們會因為毛克利對森林的熟悉,讓他帶領其他人類進去開墾,怎麼想都覺得可怕。
 
 
可能是動畫改編的關係,不免俗的還是會有像《仙履奇緣》裡灰姑娘華麗變身這種向原作致敬的橋段,《與森林共舞》裡頭毛克利被猴子大軍抓去進貢給猴王路易的時候,路易登場感覺氣勢萬鈞,好像盤絲洞的蜘蛛精想吃掉唐三藏一樣,結果沒想到導演選擇在此時向動畫原作致敬,讓路易高唱一曲,瞬間降低了不少真實感,讓觀眾徹悟『啊!我是在看迪士尼電影』,但除此之外,重新演繹的“The Bare Necessities”算是很好的安排,一點都不突兀,反而讓人懷念起了原版的歌曲與畫面,看完電影還會繼續哼這歌呢。總結來說,《與森林共舞》是相當精采的經典動畫真人化作品,如果迪士尼可以保持這樣的水準,未來即將登場的《妙妙龍》、《小美人魚》似乎也可以期待一下。
 
 

歡迎按讚加入【MOVIE BOULEVARD】FB粉絲團: 

            

arrow
arrow

    癮評倫 ALL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