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埃及重新返回外太空的雷利史考特,這次不太一樣,選擇改編自美國作家安迪威爾的暢銷小說作品【火星任務】,一樣太空科幻的情節這次少了異形和詭異的機器人,多了以科學理論為根基的踏實感,不過絲毫不減的是雷利史考特對於外太空場景的支配能力,那種毫無大氣的窒息感,漫漫塵土的絕望感是整個瀰漫在大銀幕上的,一個不小心就會喪命的步步為營,在雷利史考特的鏡頭下,沒有生命的火星也充滿威脅性。
 
 
《絕地救援》(The Martian, 2015)光是演出陣容就相當有趣,曾參與《星際效應》的麥特戴蒙和潔西卡雀絲坦再次聚首,而且這個太空船上還坐了三個超級英雄電影的演員,包括酷寒戰士賽巴斯丁史坦、蟻人的好朋友麥可皮納和隱形女凱特瑪拉,就連在地面上的指揮長官也都來頭不小,《白日夢冒險王》克絲汀薇格、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傑夫丹尼爾斯、奇維托艾胥佛,還有每次出場就領便當的西恩賓,這樣的組合怎麼可能救不了一個人,救十個都綽綽有餘。(咦?)重點是,這部戲不管是麥特戴蒙的獨角戲也好,還是群戲也罷,都相當精采。角色個性雖然沒有完全遵照原著小說,卻也各自鮮明,甚至更有戲劇感。
 
 
光是麥特戴蒙詮釋主角瓦特尼的嘴砲,高遵照度就讓人覺得不可思議,雷利史考特不刻意打破第四面牆,但卻以製作太空日誌的方式保留小說第一人稱的書寫方式,為小說中的各種笑點留下一線生機,麥特戴蒙很爭氣的完成這個角色應有的各式自嘲,讓觀眾在緊張之餘,也還能跟著大笑,這種感覺真的很奇怪,好像一個罹患疾病的患者安慰你不要為他哭的感覺一樣,略是沉重,略是放下,當然,這樣的方式也讓多數時間只有一個人演的電影不致於太過沉悶,也難怪金球獎會將這部電影列入喜劇類。(還是其實是因為麥特戴蒙哼歌跳舞的關係所以是音樂類?)
 
 
在改編的部分,《絕地救援》的文本是改編劇本很好的楷模,儘管讀完小說之後觀賞電影,還是有一些失望的點想要抱怨,不過整體而言,是瑕不掩瑜的,而且仔細想想,編劇在娛樂度、還原細緻度的拿捏上取了很好的比例。好的部分,首先,電影完整呈現了火星跟NASA等場景,彷彿真的把麥特戴蒙丟到火星上一樣,而且在火星、地球和賀密斯號的場景切換上不失緊湊的氣氛,日復一日的切換精準,頗有其弟弟東尼史考特在《煞不住》中的感覺。
 
 
歌曲,在小說中就是一個重點,本來以為70年代迪斯可的歌曲搭配這部充滿現代感的電影會有點突兀,沒想到歌曲每每出現,就是一個亮點,例如當地球人在猜測瓦特尼自己一個人的心情會是如何,結果瓦特尼在開心的扭腰擺臀,歌曲的使用就很精準,又如瓦特尼載著放射性物質出發,讓探測車能溫暖一點,這時候搭配“Hot Stuff”,讓人發噱。更不用說片尾曲使用的“I Will Survive”,能不被歸類成喜劇真的有點難度。
 
 
不過改編上的缺點還是得提一些,首先就是瓦特尼兩段遠行旅程的比例有點失調,這是我覺得最大的致命傷,在小說裡頭,第一次出去尋找拓荒者號過程比第二次要出發去戰神四號的路徑還短,過程也比較容易,於是,在閱讀小說的過程,會覺得一個難關過完,還有一個更大更艱鉅的挑戰,不過在電影裡,第二段出發去戰神四號被編劇刪去滿多科普方面的細節,結果乍看之下,第二段旅程反而比較簡單。不過儘管如此,編劇加入了離開火星前瓦特尼的告別,比起小說的氣氛來說,電影比較扣人心弦。
 
 
另外就是最後賀密斯號要去接瓦特尼的部分,小說裡動用了團隊的所有成員,各司其職,且用著比較踏實的方式救到瓦特尼,但是,電影裡就比較煽情一點,還讓瓦特尼用了鋼鐵人計畫,娛樂度高,卻稍嫌誇張。整體而言,《絕地救援》是近期相當精采的太空電影,它和《星際效應》一樣講求科學,卻不讓電影看來乏味,而且個人覺得《絕地救援》的調性比《星際效應》輕鬆可人,雖然都一樣是好看的佳作,《絕地救援》卻想讓人一看再看,這麼可愛的麥特戴蒙,以後叫人怎麼認真對待傑森包恩呢?
 

歡迎按讚加入【MOVIE BOULEVARD】FB粉絲團: 

            

arrow
arrow

    癮評倫 ALL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