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好東西,快把我戒了吧!」
 
2003年,20歲的英國女孩吟著極具反差慵懶低沉的聲音,為世人帶來了她的首張錄音室專輯【Frank】,雜糅節奏藍調、靈魂、爵士等各種樂型,這位名叫艾美懷絲的女孩迅速迷惑世人的耳朵。時隔三年,艾美懷絲終於帶來第二張專輯【黑色會】(Back to Black),首支單曲“Rehab”說出關於戒酒的親身經歷,獲得各方正面的評價,也高踞各大銷售排行榜單,隨後在2008年第50屆葛萊美獎上,艾美懷絲以此專輯和單曲獲得了年度最佳唱片、年度最佳歌曲、最佳新人、年度最佳流行專輯、最佳流行女歌手等五項大獎,追平50年來的紀錄,當年她僅25歲。
 
 
儘管音樂成就相當耀眼,艾美懷絲的私生活方面,所佔據的版面也絲毫不遜色於她的成就,不管是酗酒、藥癮的問題,還是愛情的歸屬,都是媒體競相追逐,粉絲們也津津樂道的話題。一個20來歲的女孩子,她的生活被擺在放大鏡底下檢視,如此的壓力,不是一般人可以想像的。2011年7月23日,一則新聞震驚全球,也讓粉絲們的心都碎了,艾美懷絲於自家猝死,年僅27歲的她宛如一道星光,耀眼燦爛,卻旋即劃過天際消失無蹤。隨後,艾美懷絲的死因公佈,她終究敗給了黃湯。
 
 
紀錄片《艾美懷絲》(Amy, 2015)是《車神賽納》導演亞斯夫卡帕的最新作品,從艾美懷絲的好友與工作夥伴搜集了珍貴的影像資料,紀錄歌壇天后工作與生活的各種細節,並夾雜名人訪談,剪輯艾美懷絲本人生前受訪的聲音,多面向的呈現艾美懷絲短暫卻精采的人生,彷彿是艾美懷絲再次出現在觀眾面前講自己的心聲一般,既是讓人懷念,卻也如此令人心碎。而儘管艾美懷絲個人生活的評價褒貶不一,電影也保持中立,不煽情,也不批判,是人物型紀錄片的最佳典範。
 
 
從《艾美懷絲》裡頭,我們不禁觀察到幾件事情,而這些事情都一再的錐入歌迷內心,也旁敲側擊地對媒體生態痛下針砭。首先,來說說艾美懷絲在音樂上的表現,無庸置疑,她是個很有想法且又能把想法完整呈現出來的才華型歌手,她也從不避諱將自己的生活經歷(好的、壞的、關於愛情的、關於酒癮的)分享在歌曲中,藉著音符,她好像也能抒發情緒。才華帶來了名氣,名氣帶來了壓力,歌迷殷殷期盼下張作品,發行公司渴望趁勝追擊,這世界從來不給創作者足夠的時間空間,讓他們做出滿意的作品。
 
 
但即使,艾美懷絲有霸氣可以讓唱片公司懾服妥協數年孕育一張新專輯,卻抵擋不了公司安排的巡演活動,於是一首歌反覆唱了數百遍,從一開始充滿靈魂迫不及待地想跟歌迷分享,到後來雖然動聽依舊,卻已經少了熱情。或許,不管是不是創作型歌手,只要是有想法的人,都不希望裹足不前,重複在一樣的軌道上來回運轉,在艾美懷絲的眼中,每次唱一樣的歌就要有不同的演繹,不同的元素挹注,一旦這首歌、這套表演已經沒有新意了,對表演者有什麼意思?她只是在啃蝕自己過去的輝煌,創造不了新的絢爛。於是艾美懷絲選擇罷唱作為沉默的抗議,她不想要再原地踏步了。只可惜,歌迷看到的卻是妳貴為一個天后,耍什麼大牌,給我們想聽的就對了。
 
 
在最喜好的音樂上充滿束縛,艾美懷絲寄情於愛人和酒精。說穿了,褪去那些光鮮亮麗的外衣,她只是一個單純的女孩,渴望有人呵護,渴望有人抱她入懷,的確,在她的人生裡,有幾度遇到她渴望的愛,但是這些戀情最終敗給了各種因素。所以,面對創作的壓力,狗仔隊的窮追猛打,還有戀情的失意,艾美懷絲有話往肚裡吞,有心事只能和酒對訴,在電影裡毫不保留的呈現了艾美懷絲被捕捉到驚嚇、愁容、不悅的畫面,讓人看了心疼不已,這個女孩承受的壓力,是來自於人們對於八卦如蒼蠅般汲汲營營所致,當我們肆無忌憚地指責她沉浸藥物和酒精無法自拔時,從沒有人意識到,她的辛酸就是從我們的關注肇生的。
 
 
If she had lived, I would have said: slow down; you're too important…Life teaches you, really how to live it... if you could live long enough.”(如果她還活著,我會告訴她,慢一點,妳太重要了。生活教會妳該如何去活,如果妳能活久一點。)東尼班奈特如是說,言語間透露著惜才的不捨,如果當初艾美懷絲更懂得向外發出求救訊號,會不會現在依然在舞台上綻放,如果外界給她多一點空間生活,多關注她的作品更勝於她的私生活,我們是不是就不需要透過這部紀錄片緬懷她?這些如果已無挽回的可能,我們能做的大概就是,下一個如艾美懷絲的才華出現時,我們要竭盡全力的避免如我們製造給艾美懷絲的悲劇發生,好好愛惜他們帶給我們的美好。戒了吧,就戒掉對名人八卦的癮吧!
 

歡迎按讚加入【MOVIE BOULEVARD】FB粉絲團: 

            

arrow
arrow

    癮評倫 ALL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