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相信大部分的人都聽過《阿信》,有的人曾經看著電視劇深受其感動,有的人就算沒有看過電視劇,也知道這是一個發生在困苦的年代艱苦的女子堅強的故事,會如此深植人心,大概就是因為電視劇《阿信》給人們的感動、寫實感深刻,帶給人們希望、勇敢與生活啟示,電視劇《阿信》1983年初在日本NHK開播,創下首播期間平均收視率52.6%的佳績,到現在依舊是日本史上最高收視的日劇。一晃眼30年過去了,為了紀念開播30周年,特別拍成了電影版《阿信》(Oshin/おしん, 2013),找來了《天使之卵》導演富樫森執導,SMAP的稻垣吾郎、電視劇《半澤直樹 王牌銀行員》上戶彩主演,主角阿信則是從試鏡中挖掘了童星濱田茲音來獨挑大樑。

4.jpg  

電影版《阿信》的劇情擷取了電視劇的前三分之一的部分,演出了童年阿信的故事。阿信生於明治34年(1901年)山形縣一個佃農家庭,因為家中生活困苦,7歲的時候被送去別人家幫傭,出發前奶奶給了阿信一枚五毛錢幣,阿信把這錢幣當做是想家的信物,即使在幫傭人家每天都得辛苦的工作,還要被苛薄的女管家責罵,阿信也流著淚咬著牙得撐下去,直到有一天,女管家誣賴阿信那枚五毛錢是從她身上偷的,阿信忍無可忍得逃離了工作的家庭,卻因為違背了家裡的期望而不敢回家,昏倒在冰天雪地中,就在千鈞一髮之際,慶幸被路過的逃兵俊作搭救,阿信開始經歷了不同於以往的人生,改變了她對於生命的看法......

3.jpg  

老實的說,我並沒有看過電視版的《阿信》,和多數年輕人差不多,只知道阿信這個名字和她的故事有多麼的令人難過,但是對於細節是一無所知的,也因此在觀賞電影之前,還滿擔心可能會因為故事發生的年代稍微久了一點而無法引發共鳴。不過看完《阿信》,劇情還蠻讓我感動的,甚至在觀賞的過程當中,有許多次都會不自覺的落下淚來(其實是不小心哭到都嚇到隔壁的人了)。我本來覺得可能電影版的人物較年輕,老一輩對於電視版《阿信》印象比較深刻的人可能不會喜歡,不過觀察了一下廳內年紀較大的人,似乎也都是感動到哭了出來,看來這個故事果然是影響甚廣,不被時間的洪流沖刷而改變。

2.jpg  

不過電影版的《阿信》以電影的觀點來看,劇情的內容、深度和推演的節奏,個人都覺得有一點太緩慢而平淡了些,雖然有讓人看到很鼻酸或是感動的點,可以哭到無法自止,但有些橋段就會讓人覺得如果再精簡一點或是連接再順一點就會比較精彩,畢竟電視劇和電影有各自的特色,造成差別,但電影版的《阿信》某種程度上失去了屬於電影的特性。電影版的《阿信》其實很努力在做到改編成電影這一點,從編劇將完整三個部份的劇情擷取出童年阿信的一段,就可以知道製作團隊想要讓故事更有重點性,而不會變成是一個人的一生流水帳,但就是有點過於強調了一個部份的故事,變得好像沒頭沒尾的,最終看完電影是為阿信鼻酸、為之感動了沒錯,但阿信是為了什麼而奮鬥,卻沒有那麼能夠影響觀眾?而且後來的生活呢?也變成是一種懸念。

6.jpg  

我覺得電影版的《阿信》值得讚許的地方,就是在演員的部分選得蠻不錯的,主角濱田茲音可以堪稱為是天才童星,在電影中不但呈現出屬於阿信年紀的單純,更在為了家庭到別人家掙錢的時候,想念家鄉的愁苦、工作超過負荷的難捱、被誤解受到欺侮的難忍、家鄉傳來噩耗時的逃避情緒,種種複雜的情感在她的處理下,沒有演戲經驗的她沒有太多的技巧,也就沒有匠氣,就有能夠穿透人心的純粹,就好像真的看著一個小孩受到時代的摧殘受到現實的壓力而做著這些工作與犧牲,對於無奈逆來順受的堅忍不拔,而感受到最真誠的感動。至於配角之一的上戶彩,由於電影版的《阿信》比較強調家庭的感情與對阿信的影響,所以飾演媽媽的上戶彩戲分比較多,本來覺得上戶彩尚為年輕,沒想到演起媽媽來,充滿了慈愛的光芒,自然而然流露母愛,很有渲染力。至於飾演爸爸的稻垣吾郎,則是將傳統父親的角色詮釋得很到位。令人驚喜的是在電視版中飾演童年阿信的小林綾子、阿信的媽媽泉平子都有在電影版中軋上一角。

5.jpg  

不過,我覺得電影中強調的一些傳統父權社會的性別地為概念,在現在來看似乎是有一點過時,例如電影裡頭加賀屋的老奶奶對阿信說,女人就是一生為了家庭、老公而辛苦,在兩性平權的現代中,雖然還是可見類似的想法,但已經慢慢再轉變。不過即使如此,阿信的故事還是呈現了一個大時代下女性對於生活的苦、壓力容忍的能力,對於所愛的人付出的無私,這對於現代人來說,不管是男是女都是應該學習的力量,一種溫柔的剛強。

7.jpg  

分享電影主題曲,來自五月天與Flumpool凡人譜合作的歌曲「Belief 給等待春天的你」: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歡迎按讚加入【MOVIE BOULEVARD】FB粉絲團:  

arrow
arrow

    癮評倫 ALL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